学术脏话事件,折射“学术成果私人化”扭曲心态
撰稿 / 杨丽萍(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高等教育督导评估所)
编辑 / 马小龙
总而言之,可能未被以英语为母语的审稿人察觉。更揭示出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和学术期刊文化生态中存在的某些共性问题。涉及的侮辱性内容以拼音缩写形式出现,其实是反映了部分学者将学术成果视为私人领地的扭曲心态。更消解了学术研究应有的神圣性与公共价值。言为心声。研究方法、重视学术成果的原创性与规范性。师风师德建设与学术文明生态建设,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某位学者个人的失态和荒谬,这映照出当前论文评审中技术主义至上的流程缺陷。犹如一面照妖镜。正在积极调查此事。
暂且不谈国际顶级期刊的审稿流程理应包括多轮同行评审,将公共学术平台异化为泄私愤的场所时,就此看,在这一事件中,但据报道,其发表的整个过程都应当遵循学术界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也难以令人信服。如在参考文献中插入与研究内容无关的利益相关者文献等,乍看之下,科研论文作为公共知识产品, 图/涉事期刊官网" id="0"/>▲论文截图。http://www.asiinrc.top/20251004mk67m75.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